品質江北
2020/12/25 | 夏婷婷 鄭格格 | 收藏本文

正式獲批成立五年,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初顯崢嶸。在打造產業之城的同時,這座宜居宜業的南京新主城也成為吸引人才的強磁場。
人才經濟時代的到來,招才引智成為城市創新發展中的重要議題。比引才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引進來的人才“不想走”“留下來”?!笆濉笔展僭诩?,南京江北新區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筑巢引鳳,夯實城市發展硬實力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春秋時期,楚國設立棠邑,治所即在今天的江北新區,南京的歷史也從這里發軔。明朝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在江北營建浦口城,形成“扼抗南北,鉗制江淮”的局面。
到了近代,津浦鐵路、滬寧鐵路先后通車,江北成為全國交通樞紐。有“遠東第一大廠”美譽的永利铔廠坐落于此,成為中國化學工業的搖籃。江北由此獲得長足進步,但也沒有成為中心城區。盡管有千年文明的積淀,江北卻一直在邊緣生長。
在江北新區成立之前,浦口僅作為南京的三大副城之一。2015年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建立,2018年南京雙主城戰略出爐,江北新區上升為城市新主城,城市定位首次與江南并駕齊驅,成為未來南京發展的新高地。
江北新區成立之前,對江北的質疑聲不絕于耳:“40%的城市面積,20%的人口,15%的GDP?!庇∠笾械慕?,農田、荒地連片,化工、鋼鐵等重工業聚集,難以想象在這塊土地上擘畫出美好的藍圖。
是甘于落后,還是破釜沉舟,江北的開拓者們決心背水一戰。
江北新區的崛起首先是思想和理念上的崛起。圍繞“兩城一中心”建設,江北摒棄舊思維、老習慣,展開攻堅戰,加快高端產業的聚集和優質人才的引進,萃取先進的城市建設理念,用智慧、綠色、健康、宜居等思想布局城市基礎設施,地下CBD、高密度循環交通網、精準醫療設施、智慧警務Mall等,江北新區在城市服務和管理設施方面積極試水,探索具有江北特色的集約型城市建設模式。
資源要素集中起來,人才才能留下來。便利店、書店、大型商場紛紛入駐,長達7.5公里生態景觀工程青龍綠帶正在規劃建設中。未來,青龍綠帶將從老山腳下蜿蜒至長江邊,一幅青山綠水的生態畫卷正在展開,江北新區將真正成為宜居、宜業、宜養、宜游的南京新主城。
“廣廈可安居,小區美如畫?!边@是江北人的評價。江北新區不僅大力保障居民基本的住房需求,還通過人居環境的持續改造升級,使居民享受到更優美的宜居環境與更優質的貼心服務,讓新區居民住得安心,過得舒適。
為了便民利民,江北新區真干實干,逐個解決城市痼疾。過去,僅有的跨江通道收費,擁堵嚴重,過江難的問題長期存在;現在,過江隧道、定淮門隧道、長江三橋貫通南北雙主城,長江五橋將于年底通車,未來過江通道還將增加很多條。
江北一度沒有一家三甲醫院,當地人看病常常要跨江進城;教育資源與城區差異較大,很多家庭不得不為了孩子跨江讀書。面對教育、醫療等資源貧瘠的壓力,江北新區新增投入近100億元,引進托馬斯國際學校、鼓樓幼兒園、南京一中等80多所學校;累計投資80億元,新添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南醫大四附院等三甲醫院,著力補齊民生服務的薄弱短板。此外,圖書館、美術館、網球場、足球場等一大批文體服務設施,也正從圖紙走向現實。
有人說,江北新區的發展走出一個U字形,正在上升路上一路狂奔。
筑好巢,引來鳳。從行為到觀念,從交通到市容,江北都在發生質的變化。江北人攻堅克難,筑就美好家園,打開通向外部世界的一個個通道,吸引四方人才,迎接八面來風。
不破不立,千年變局正當時。江北新區這片從洼地崛起的高地,逐漸得到世人的矚目。
留才有方,建起創新創業生態圈
“我們為什么選擇江北新區?”望著日新月異的樓宇、整潔寬敞的街道、日益完善的公共設施,在此打拼奮斗的“新江北人”陳鈺感慨道:“因為這里有創業的廣闊舞臺?!?
在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愈發成為吸引人才的關鍵要素。
江北新區緊扣雙循環方向,布局新興產業,加強自主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發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良好的產業環境是江北新區吸引高新企業入駐和培育高端人才引進的密鑰?!笆濉逼陂g,江北新區打造以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即“兩城一中心”)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各類創新資源在新區集聚,為城市產業不斷注入發展的新動能。
創新,是江北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基因,也是新區崛起最鮮明的底色。值得一提的是,芯片之城從無到有,從空白到產業聚集,目前集聚華為鯤鵬、航天信息、華大九天等集成電路企業超400家,產值超500億元;基因之城振翅高飛,從集約化到規?;l展,匯聚世和基因、基蛋生物、南微醫學等企業800余家,產業規模達千億元;新金融中心后來居上,呈現跨越式發展,先進制造業國家大基金等400余只基金、5000億元資本規模為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生態,必須從優化營商環境入手。為此,江北新區打出一組強有力的組合拳,圍繞“有產業方向、有創新主體、有孵化生態、有公共服務”的目標,探索建設121創新社區,今年首批6家各具產業特色的121創新社區已正式啟動運營。另一方面,新區深入推動“兩落地一融合”工作,先后與北大、中科院等知名高校院所簽約,共建84家新型研發機構;全面啟動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總院、中國氣象谷、龍華智谷等校地合作項目載體提速建設;江蘇省產研院大學籌建工作有序推進,促進江北高校創新集聚帶和環高校知識經濟圈加速形成;同時,江北新區加速融合產業鏈、創新鏈,聚焦服務主導產業發展。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江北新區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2%,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85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779個,創新活力指數達238.75,各項指標實現平穩快速增長,創新策源地效應持續迸發。
能在網上辦就不用跑腿,能一次辦好絕不拖兩次……江北新區一步到位的辦事風格讓企業紛紛點贊。近年來,江北新區積極探索互聯網+審批模式,不見面審批事項達到90%以上;推行證照分離、區域評估、施工許可告知承諾制等重點放管服改革舉措,多個重點項目實現拿地即開工,真正做到了江北擔當。
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為充實產業后備軍,江北新區加快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依托創業江北人才計劃、人才十策、金融十條、集成電路人才試驗區等更精準的政策供給,高層次人才集聚速度及數量均居南京第一。
五年來,一大批人才在此落戶,安居樂業,人口凈增近百萬。其中,2019年凈增人口中三分之二是18~34歲的年輕人;2018年以來新增青年大學生就超6萬名;五年累計匯聚各類人才36.8萬余名,吸引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56名中外院士團隊、超過5000名高層次人才及留學歸國人員來新區創新創業;創業南京三項人才計劃總數,從2016年的36人增加到2019年的288人,他們帶著團隊和項目為江北新區的產業鏈、創新鏈建設而來。
創新,為江北新區打開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站在這里,一股熾熱的創新創業風迎面而來。近三年來,江北新區年均凈增高企超過200家,達到過去20多年的發展總和,今年又申報高企近千家。同時,新區上市企業后備隊伍不斷壯大,南大環境作為注冊制首批企業已正式登陸創業板。
為了加強知識產權制度的保駕護航,江北新區以新型研發機構為先手棋,發揮其在集聚人才、接軌國際、拉長鏈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推動作用,目前已集聚超過50家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建設了中國(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打造一站式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了知識產權法庭、檢察室、仲裁院、維權援助分中心等多機構協同保護機制,實現知識產權行政和司法保護閉環運行。
此外,江北新區規劃建設了全國首個法治園區,引進最高法第三巡回法庭等“兩庭五院”入駐,先后成立新區法院、檢察院;設立全國首個自貿區原創認證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啟動運營中國(南京)知識產權保護中心仲裁院;并設立了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仲裁院,落地江蘇自貿試驗區首個國際商事調解中心。
一道道難題的攻克,讓江北新區快速成長為高科技企業投資創業的沃土。今年,江北新區創新投資熱度不減,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大量涌現,截至目前,已新增孵化引進企業近400家,培育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超過80家,累計孵化引進企業超過1000家。
引才有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
“來了就不想走。江北新區已經成為我的第二個家了?!标悵嵳f。
良好的人才生態是真正的強磁場。江北新區不僅吸引國內高端人才,還吸引了一批世界各地頂尖人才。
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疊加優勢下,江北新區以開放的心態、國際化視野融入更大的發展格局。新區與南京市委、市政府出臺支持南京片區高質量發展的系列政策共同構成1+9政策體系,為建設開放合作平臺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打破人才流動障礙,匡正選人用才標準,江北新區在1+9政策體系的大動脈上,延伸出無數條毛細血管式的改革措施,覆蓋到整個新區的人才網絡。
截至目前,1+9政策141項改革措施已落地實施,初步見效有112項。圍繞改革任務落實,推出近百項改革創新舉措,形成60多個體現首創要求的制度創新成果,7項改革試點經驗、7個創新實踐案例在江蘇復制推廣,8項改革試點經驗、10個創新實踐案例在南京復制推廣。
在人才“引進來”方面,對準國際科技界的創新大國和關鍵小國坐標系,以產業鏈技術合作和知識產權保護為突破口,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體系和生態圈,面向全球招才引智。
目前,江北新區累計引進諾獎獲得者2位、海外院士14位,直接對接引進重大產業創新項目40余個,并與德國弗勞恩霍夫IPK研究所簽約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聯合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組建生命可持續研發中心,與瑞典、芬蘭合作設立中國-北歐創新合作示范園。南京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聯合醫學研究院、南丁格爾護理學院等一批國際創新合作項目,也相繼落戶新區。
在“走出去”方面,江北新區組織出國(境)團組152批次,共370人次;促成南京市與芬蘭奧盧市簽訂雙城友好合作備忘錄,增進與江蘇省友好省比利時那慕爾省、南京友好合作城市美國圣路易斯市的交流;積極推進與英國劍橋市、加拿大本拿比市的友城締結聯系;與瑞典國家研究院、瑞典國家研究院電子信息研究所、斯德哥爾摩投資促進署、瑞典駐中國大使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波士頓市政府等機構建立了溝通交流機制。
目前,江北新區61個已備案的新型研發機構中,北大分子醫學研究院、南京先進光源產業技術研究院等12家機構分別與紐約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國際知名科研機構開展項目合作,不斷提升江北新區國際化水平和產業化能力。
人才生態體系構建的穩步推進,進一步集聚起支持江北新區開放發展的新動能,有力推動了新區加速培育外向型經濟。目前,江北新區已匯集來自49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570家外商投資企業注冊落戶,總投資超260億美元。盡管有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江北新區的招商引資仍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前三季度億元以上簽約392個,投資總額近2396.7億元,其中“兩城一中心”項目234個。
地處“一帶一路”交匯點,江北新區還承載著與外國機構交流合作,形成區域大合作格局的職能,逐漸建起一座與世界高效互動的合作之橋。
此外,江北新區還成功舉辦了南京江北新區北歐創新推介會、2019中國南京創新周波士頓站、倫敦科技周-江北新區專場推介會等5場較大規模的特色活動,向世界講好新區高質量發展故事,從而提升新區創新話語權與國際影響力。
如今的江北新區,一個個覆蓋工作、學習、生活的人才優質規范服務體系正在不斷完善,一件件涉及衣、食、住、行的實事好事正不斷落實。
近年來,江北新區通過梳理涉外考察參觀點33個,錄入全市外事資源庫,其中3個資源點被推薦為省外辦參訪點,實現了資源的有效共享;江北新區盤清外籍人士就業、生活情況,通過走訪調研重點社區、邀請重點單位座談等形式,充分了解外籍人士實際需求,為外籍人士排憂解難。江北新區還大力推薦表彰國際友人、友好使者,舉辦各類國際交流活動,充分發揮江蘇文化大省優勢,營造宜居宜業的發展氛圍,全方位、立體化地提升江北新區的開放層次和水平。
以機制用才、以服務留才,成為江北新區搭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創業環境的法寶。
江北新區的長江岸線濕地有著豐富的食物源,是鳥類理想的棲息地,吸引了大量候鳥紛至沓來。為了讓引進人才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江北新區同樣為人才打造了具有吸引力的“濕地環境”。
大潮奔涌,逐浪而歌,人才紛至。江北新區又一次站在了厚積薄發、噴薄而出的前夜??梢灶A見,一座產城人和諧共生的新城即將在這塊創新的土地上快速崛起。
相關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