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貝多芬
2020/12/05 | 《金融時報》,節選 | 收藏本文
與一些作曲家不同,貝多芬的聲望未曾在他死后下降。當他在世時,他的音樂就在整個歐洲受到高度推崇。而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之際,簡·凱耶斯的《貝多芬的一生》被翻譯為英語。這本書試圖更深入地為這位偉大作曲家描繪一幅更復雜、更細膩的形象。
凱耶斯試圖梳理影響貝多芬職業生涯的人脈網絡,描繪那些支持他的人,并勾勒出在貝多芬作為一個人和一個藝術家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作用的許多興趣。除去浪漫主義的外衣,貝多芬的人生也同樣有意思——與酗酒的父親在波恩度過的童年;啟蒙導師的重要性;1792年移居世界主義的大城市維也納。貝多芬中年后期生活孤獨,而嚴重失聰又加劇了孤獨,該書對此作了同情處理。
其結果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提供了大量場景細節作為副產品,從19世紀初維也納的生活,到法國大革命及其余波帶來的痛苦經濟沖擊,甚至還有波西米亞溫泉小鎮的沐浴習俗。當作者不再想把貝多芬描繪成一個孤獨的天才時,他與朋友、同事和經濟支持者的關系就成了故事的關鍵部分。
不能再像19世紀的一些作家那樣,賦予貝多芬“天才”或者“藝術的最高神父”的神話般的地位了。讀到他和出版商沒完沒了地談判,每天教鋼琴課,下午去酒館,以及一直搬家的事實(大概70到80次),令人感到驚嘆的是:在他飽受疾病折磨的56年塵世之旅中,他竟然有時間創作了這么多重大作品。在凱耶斯看來,貝多芬是“典型的現代藝術家……焦躁不安而執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