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邁向產業自主 哪些地方損失巨大?
2020/12/05 | 路透社 | 收藏本文
安聯集團旗下貿易信用保險公司裕利安宜(Euler Hermes)日前發表報告稱,中國的“雙循環”策略將會是“十四五”規劃的重點,隨著中國邁向產業自主,從中期來看,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及智利將會遭受最大的潛在損失;而美國、日本及德國因技術領先,其產品被中國產品取代的風險非常有限。
報告稱,“雙循環”戰略背后的理念對中國來說并非新鮮事,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內地一直致力于使經濟向本地市場再平衡。隨著投資和消費增長加快,出口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24%;與此同時,進口占GDP的比例相對穩定,在2009-2019年間徘徊在22%至25%之間。這意味著,世界其他地區已從中國的經濟再平衡和相對較高的增長中獲益。報告認為,中國長期目標是利用國內生產滿足不斷增加的內部需求,而非通過進口。自中國2015年提出《中國制造2025》以來,一直在進行這樣的戰略調整,目的是提升中國的制造業基礎,并讓一些關鍵板塊減少對進口的依賴。
裕利安宜從部分經濟體申請專利的數目,分析它們的創新潛力和與前沿技術的距離,以估算中國貿易伙伴在不同板塊中被取代的可能。其中美國、日本及德國在所有行業板塊中申請的專利數目為最多的三大國家。
報告稱,從中期來看,美國、日本和德國被中國技術和產品替代的風險非常有限;而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智利成為在中國邁向產業自主時,最可能失去內地市場份額的經濟體,推算的中期損失分別達本身GDP的10.3%、6.5%、5.6%、5.1%和5%。歐元區的損失可能達GDP的0.9%,其中機械和設備、建筑、農產品和電子產品最受沖擊。歐元區中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斯洛伐克、愛爾蘭、馬耳他、芬蘭和奧地利。
裕利安宜表示,雖然中國最終實現產業自主將會對其他經濟體造成不利,但在中國實現目標前,雙循環戰略將產生積極影響。因企業可能會借著向國外取得技術實現制造升級。不過,隨著近年美國和歐盟等國因保護本土技術而對外國收購的審查增加,加上內地控制資本外流,故近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整體亦較之前放慢。
不過,報告相信中國對外投資沒有停止,“一帶一路”倡議仍然是中國當局長期愿景的一部分,但決策者可能會采取更有紀律的對外直接投資,并圍繞著國家經濟目標進行;有助提高產業自主的投資將會受到鼓勵,電子板塊是目前中國最依賴外國增值的行業。因七國集團國家可能對中國投資進行更多的審查,因此中國可能會增加對印尼、印度、泰國、墨西哥及智利的直接投資。
裕利安宜表示,在實現技術自主的同時,中國將會面對包括債務上升、企業”僵尸化”及科技進步慢的長期風險。相較美國、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中國的研發開支更為依賴政府投資,較大的政府干預,可能會導致盈利能力及創新能力較弱的國有企業造成產能過剩問題和資源錯配問題。
相關報道
評論